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宮崎駿《魔法公主》與庵野秀明《福音戰士》對談錄

此篇譯稿原文出自1997年7月,《魔法公主》與《福音戰士》兩片同時首映對決當時,宮崎駿與庵野秀明接受雜誌邀約的對談記錄。 宮崎: 我想庵野應該不會簡單透露他下一步想要做什麼吧? 因為庵野的最大優點,就是會老老實實的埋頭苦幹。 庵野:是嗎......(笑) 宮崎:從你做了《THE END OF EVANGELION》這種直接的電影就能看出來了啊, 電影老老實實的証明了EVA裡原本就什麼都没有。 庵野:是啊,我就是傻老實人。 (譯者註:當聽到這句話時,庵野秀明的表情很耐人尋味) 宮崎:這個作品讓我知道了妄想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真不想看到現在的年輕人都這個樣子。 總之,庵野能憑藉《EVA》成功還是件好事,這樣工作機會和曝光率都會大幅提升了。 以後就希望你能早點從《EVA》的光環裡走出來, 不然說不定10年,20年後,還會有人說你是“那個做了EVA的庵野先生”,那可就麻煩了啊。 (譯者註:不愧是宮崎駿,他的預言現在看來無比正確) 庵野:說的也是啊。 宮崎:所以我覺得,以後你還是不要再從《EVA》裡挖掘價值了,這樣對你不是好事。 (だから、今後一切、『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に手を出さない方がいいと思う。) 庵野:這點您就放心吧,這邊我已經都打理好了, 接下來我打算專心做少女漫畫題材《他和她的故事:彼氏彼女の事情》呢。(笑) 宮崎:那就是和我走一樣的路線了? 庵野:就是啊,後來我才發現,真是不爽啊。 宮崎:没啥搞頭啊。 庵野:就是啊。 宮崎:你那部真人電影《LOVE & POP》是專門為了擺脫《EVA》的晦氣才拍的嗎? 庵野:老實說其實就是這個意思。(笑) 宮崎:如果你再這樣圍著《EVA》不放, 那樣到以後你還是會被人當成“那個做《EVA》的庵野先生”, 所以要是能認識到這種危機,做點其他的作品確實是個符合你庵野秀明作風的調整方法。 對於你來說,本來出發點不是動畫,而是特攝片《超人力霸王》吧? 因為你本來就是與其相信現實,更願意相信映像管中世界的那一種人嘛。 (このま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で追いまくられたら、 庵野は、「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の庵野さん」になってしまうとかさ。) 庵野:從小學到中學那段時間確實是這樣 ...... 宮崎:...

家族之近,網絡之遠:細田守談「夏日大作戰」

譯/ Karuto (轉載請註明譯者以及附上原文鏈接,理解感謝。) 文章轉自  https://www.douban.com/note/140878416/ 在執導的首部長篇動畫電影『穿越時空的少女』引爆空前熱潮之後,監督細田守志在必得地帶著他的新作—— 『夏日大作戰』再度觸影。當細田監督遠赴新加坡為該片宣傳時,他與Justin Sevakis (ANN高層人員)暢談了一些關於他作品背後的初始動機與創作靈感。 以下是訪談全文,為您獻上: 問:您本次到訪新加坡是為了為您即將上映的新作,『夏日大作戰』做推廣宣傳。 可以請您簡單向讀者們介紹一下這部電影麼,它的題材是? 答:故事的時間設定是發生在不遠的未來,一個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名為「OZ」的巨大社交網絡系統緊密相連的時代。我們的主人公是個醉心數學的死宅,機緣巧合下被一位可愛的學姐騙去打工,結果竟是要在她龐大的家族面前假扮男朋友。然而不久之後,他與學姐的家族都被虛擬系統「OZ」裡的可怕病毒弄得手足無措,甚至連現實世界也收到災害影響——而他們需要團結一心、並肩作戰去阻止它。 問:時至今日,虛擬世界「OZ」(的設定)與我們平時用的很多社交網絡都有共通之處,比如Facebook或是Second Life(譯註:中譯「第二人生」;歐美最大的3D虛擬角色平台,玩法類似電腦遊戲Sims)。在製作本片時,您腦海中是否有某個特定社交網絡的印象呢? 答:唔……Second Life倒確實和「OZ」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事實上,我最常會想到的社交平台倒是mixi。你聽說過mixi麼?歐美的網民們會用那玩意兒麼? 問:我倒是上過,但我想對非日本用戶來說,使用時會有點難上手。 答:那倒是真的(笑),我記得它的界面甚至連一個英文都沒有,對吧?嗯,在日本國內它基本上就是個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社交服務站。幾乎每個人都在用mixi。 問:那麼您呢? 答:我有註冊一個Facebook賬號,但從沒真正用過(笑)。不過Twitter我很常用,啊哈哈哈。我已經無法自拔啦。 問:在您看來,社交網絡文化——或是更籠統地說——網絡文化這點上,日本,和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嗎? 答:日本網民群體的一個特點是非常注重他們的匿名權(隱私權)。幾乎所有...

《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誠訪談—走屬於自己的動畫之路

《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誠訪談—走屬於自己的動畫之路 “動畫作家”這個詞彙,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還很陌生。在商業動畫佔據主流、大規模製作成為標準的現在,獨立的動畫創作往往被忽視,“藝術個性”成了和產業化、大眾審美相對立的東西。個人動畫創作者受冷遇,也成了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 讓當代日本動畫觀眾了解“動畫作家”的人,就是新海誠。這個從2000年後逐漸嶄露頭角的年輕創作者,用他的作品讓人們知道了“動畫的魅力不能用製作規模衡量”的事實。當《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於2004年擊敗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獲得日本“每日電影動畫大獎”時,世界各國的動畫界幾乎都注意到了新海的名字。 2011年,由新海誠執導的動畫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在日本上映,在一次網絡媒體活動中,新海作為嘉賓回答了網友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年輕動畫人新海誠富於個性的創作理念以及對動畫的獨到認識,在這次訪談的字裡行間展現了出來。 “新海誠”是個什麼樣的人? 記:上學的時候,你是個什麼樣的學生? 新海誠(以下簡稱新海):嗯……只是個沒什麼特長的普通學生。(笑) 雖然總是籠統地說“上學的時候”,但人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裡是會不斷變化的。不過,我倒是一直沒怎麼變,既不是善於發揮領導才能的那種,也不是學業或者運動特別優秀的那種,只是個非常普通的學生。 我很喜歡畫畫,但沒有進美術社團。每次看到美術社團裡學生畫的畫,我都會想“畫得真棒,好厲害啊”。 提到社團活動的話,我小學參加的是速滑。我成長於一個海邊小鎮,那里海拔比較高,非常寒冷,湖面會結凍。所以一到冬天,學校的體育課上就教速滑。我就把那個當成社團活動了。 初中時代,我參加的是男子排球部,不知道為什麼當了部長。(笑)高中時代,我練的是弓道。 這麼回想起來,我還算是個體育派呢。不過上大學以後,我就參加了兒童文學研究會,開始畫配圖故事書。歸根結底,我還是喜歡畫畫,也喜歡編故事。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學習就不算太認真,總喜歡在備考的間隙編造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上大學以後的活動算是那個的一種延長吧。 記:新海先生開始現在工作的理由是什麼? 新海: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當動畫導演。我沒有進動畫業界,只是因為想做東西,就一個人自作主張地做起來了。就是《她和她的貓》《星之聲》那些。以它們為契機,我開始做導演工作,這...

《跳躍吧!時空少女》細田守導演解說

對談/細田守X古川耕 整理/Ken 古川:哎呀…真是的。 細田:你好。 古川:你好。 細田:好久不見了。 古川:看了這部電影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法,或說是演技之一,應該有人對於同樣場景不斷重複的這部分,感到印象深刻。 細田:就是所謂的同PO。 古川:是同PO沒錯。同PO是什麼的簡稱? 細田:同POSITION的簡稱。 古川:是。 細田:就是說同樣的畫面,隔了幾個場面後又再度出現,第二次出現時,就稱為前一個畫面的同PO。 (同PO的效果,節奏與緊張感) 古川:過去看過細田導演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這一點,細田導演在作品中,經常會用到同PO這種方式,給人這樣的印象。這次的電影實際上也是,剛才看到的,在KTV包廂裡的那一段,使用的就是同PO的手法。這麼說,如果你的目的,並非只是想節省製作程序,那麼,你用這種方式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細田:這個嘛,不只有這部《跳躍吧!時空少女》,那個…(沉吟)我之所以會開始採用同PO,原本是因為在東映動畫時,當時製作動畫的環境相當嚴苛,因為很辛苦,所以想省點力氣。但不只有這樣而已,如果能把這當作是一種表現方式,看起來就不像是在偷懶,而且能盡量減輕現場人員的負擔,又可以,如果把它提升成一種表現方式,想說應該會不錯,一開始是因為這樣,才開始採用的。關於《跳躍吧!時空少女》,使用同POSITION的目的,並不是想要節省力氣,不是為了想節省力氣,而是因為這是時間會回溯的故事。用同POSITION會比較容易表達出「回到同樣的地方」的這件事,如果不用同POSITION,該怎麼說呢,若想要說明時間已經回溯了,就算不用同POSITION或許仍需要其他要素,因此,使用同POSITION說明時間已經回溯了,比較能夠讓大家都能發現到,所以應該可以說是,它已經融入了故事之中。還有,這部《跳躍吧!時空少女》,還有我在以前的作品曾經用過的同POSITION,兩者的概念其實不太一樣,應該也有這樣的原因。 古川:接著就來進行,更具體一點的場面解說。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聽說像是外國的觀眾一定會笑的場面,就是KTV包廂這一段。 細田:就這段來說,例如…一般在使用同PO時,我是覺得比較常用在鏡頭拉遠的畫面,比較少用在真人電影的特寫,像剛才這台攝影機一樣(揮手),如果用在特寫鏡頭,同PO就會變得像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烏鬼》最初視覺概念圖

最近在構思的動畫電影「海神三部曲」之一《烏鬼》最初視覺概念圖,終於將故事大綱和劇情架構確定,開始思考如何地開場和結尾的方式。另外,就是中段情節最後該如何鋪陳、衝突、解決的部分,劇本也終於慢慢地由文字轉化為影像,繼續前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