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8的文章

2007 《鯉魚‧祭》背景美術

文建會敘事短片交片

《將》 完成大制的版本,先寄交片子給文建會結案, 之後繼續修改片子,調整動態腳本內容,加油!

2008 新作品《將》第一卡~風格測試

這是我們的新作品~一部燒王船、八家將、鯉魚公的青春勵志、魔幻寫實的動畫短片,片長約10~12分鐘,預計2009年底完成,敬請期待!努力衝刺,加油!

2007《將》設計初稿 (第一版)

隨手草圖概念發展過程中,角色性格逐漸清晰鮮明,進入角色設計初稿,開始考慮劇情設計、個性設定,設計人物的外型及穿著,並突顯強化角色的特徵及特色,並畫一些肢體表情,豐富角色個姓。在畫面上嘗試不同方法上色,根據角色個姓搭配顏色。小嗣以暖色調、高彩度為主,阿克以冷色調、低彩度為主,呈現出兩人個性上的差異。

2007《將》分鏡腳本第一版

韓國SICAF動畫影展心得

文/Amos                                                                 到了這次韓國首爾所舉辦的 2008 年 SICAF 動畫影展,是全亞洲最大的動漫節,今年是第十二屆,來了非常多的各國嘉賓和導演,從開幕、宴會、導演聚會到頒獎典禮,動漫畫展、研討會、 PPT 企畫展、動漫產品、軟硬體展等展覽,從頭到尾都辦的非常的盛大,可看出韓國人辦活動的用心及企圖心來。在影展中看了許多各國的優秀影片,不同的表現媒材、技法、創意點子、故事題材,透過影片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民情風俗、生活習慣、禮儀等,與動漫同好也以動畫互相交流、學習切磋,了解彼此作品的創作理念、意念想法等,我們也試著去融入韓國人的社會,去真正學習他們的語言、生活及飲食習慣,這次的影展是個滿有意思的人生體驗,也豐富了視覺的想像力,增加了生活的感受。     由於韓國政府近年來極力扶持他們的動漫產業,更訂定了許多相關的政策法令,都是為了努力推廣這個未來的明星產業,例如企業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政府建立了基金對合適的專案提供風險投資,經營成功則政府與企業分享收益,失敗則由政府承擔,國產動畫在電視台有一定比例的播放外、動漫產業替代役,動漫開發人才的培養等。使韓國動漫產業全球動漫市場輸出佔有率,漸漸快超越日本,更可以看出他們從國高中相關基礎教育做起,中小學生畫漫畫、學動畫是普遍的現象,學生畢業之後到動畫公司工作,做出來的動畫電視台會播放,動畫衍生商品本國人買,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動漫產業才會起來,而韓國人愛用國貨,愛看本土動漫,已經形成一股全民運動,韓國人也正展現強烈的企圖心,積極的再推展自己本土動畫到國際舞台上。     反觀台灣來講,最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廣兩兆雙星計畫,雖然有幾項相關政策執行,但卻不是全方面進行的扶植,倒是動畫相關科系越設越多,但卻沒有太多漫畫的相關科系,台灣卻對這塊領域很少在進行推廣扶植,而漫畫又是動畫之母,應該是以「先漫後動」的模式,學習日本、韓國的精神,動漫絕對是息息相關的,這才能慢慢構建出完整的產業鏈,還有也應該常舉辦一些動漫相關影展或研討會,引起大家注目報導,推廣大家愛看本土動漫的活動,試圖抵制外來商品,這樣本土的動漫創作才有機會。在倡導大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相關的技術與文化人才外,對於

2008《茉莉人生》動畫短評

《茉莉人生》動畫短評 AMOS / 文     這部由《我在伊朗長大》繪本改編成的自傳式動畫電影,電影以旁白講述過去,由一個伊朗小女孩的觀點,帶出伊朗歷史的脈絡,從王權專制到共產革命,從戰爭到逃亡。片中叔叔在瑪姬睡前講的一段故事,在西方的世界裡,是小女孩在睡前一段美麗的童話故事,對於一個中東的小女孩來講,卻是一段關於國家政治戰爭的血淚史,似乎默默暗示了成長環境的一種歷史包袱或是依存關係。     片中的敘事觀點也從天真的小女孩到離鄉、結婚、離婚、還鄉,一路跟著角色的成長改變,從一開始李小龍那段的風趣,到舞台劇講述伊朗政治戰爭的嚴肅,再到出國漂泊異鄉的孤單,最後離開機場的悲傷,帶出了一個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內心所背負歷史包袱、社會使命、國家認同、性別歧視等。     劇中自己最有感覺的兩個橋段,一段是祖母跟瑪姬講不能忘根,另一段則是瑪姬的叔叔在監獄裡送瑪姬天鵝,兩個角色都是瑪姬的人生啟蒙導師。     本片大部分都是以黑白的形式呈現代表著回憶,只有少部分彩色代表著現實的當下,背景風格有如潑墨的筆觸,角色人物線條以簡單表現,利用大量的 2D 形變轉場,也常以舞台劇的形式敘事表現劇情。

《千年女優》找尋那消逝的童真,命運的鑰匙

《千年女優》  找尋那消逝的童真,命運的鑰匙                                                                                                                          文 /AMOS      藤原千代子,一個為愛堅信的女演員,一生藉由在戲劇中的角色扮演,同時嘗試找尋真實人生中自我認同的奇女子。本片採用倒敘的手法,從一個影痴立花源也帶著攝影師去探訪開始,千代子翻開相本準備帶觀眾進入回憶隧道時,一句輕描淡寫的旁白:「我在關東大地震中出生,我和我的父親如同交棒一樣,在我來到這世界時他已經離開…」,這句話沒有太多加強語氣也沒有前後停頓,卻是導演在整部影片中埋的最深的一個伏筆,也是全片的關鍵。      一個對父親沒有印象的女子,在建構父親形象與未來異性上少了一個基點,後來在與擦身而過的革命青年互相認識且互有好感,千代子保管了青年的鑰匙、以手指相勾約定、發現青年為她作的畫,是象徵著千代子浪漫愛情的符號印記,並埋下了思念與追尋的種子。千代子內心也似乎夾雜了三種情愫,一是對父親形象的模糊與思念,二是對這位帶有神秘感且有才華的異性的曖昧情愫,三是二人相遇的年齡正值千代子的學生時期,情竇初開,這三種因素混雜在一起,導致了這段追尋的合理性,也使千代子窮其一生捨命追尋親情、愛情及自我。      看完之後心情十分的激動且澎湃且,回憶起童真時的愛情之所以令人著迷,或許就如同導演不讓我們看清楚鑰匙男的面容一樣,就因為越不清楚、越不明確的愛戀情愫,越容易引人跌入泥淖與深淵且不自知。影片中關鍵且精心設計絮語:「我一定要找到他!」、「不!我們約好了!」、「它能開啟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呢?」、「不!不要消失!不要再離開我!」,這些傳達出了戀愛中的戀人心情寫照,片尾最後的這句話:「或許我喜歡的,是不斷在愛情過程中追尋的自己!」是整片最重要也最關鍵的話,原來千代子追尋的愛情、自苦的愛情,都是影子。而時常出現在千代子眼底的老婆婆,其實就是千代子的心底原形,而青年只是理想的化身。      本片使用仿記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並又保有動畫的特性,隨著回憶的口述任意變換畫面穿梭時空,現身於所述及的年代、情境,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有時喜趣有時又沈重,

《Pleasures of War》揮灑的鮮血,破碎的人性

AMOS/ 文      痛苦、恐懼、血腥、暴戾、性愛、死亡 ,一部極具視覺震撼且發人省思的動畫作品 …      內容描述在戰爭的暴戾慘暴之下,軍事侵略強權統治,戰亂中更突顯人性的晦暗面,性、暴力、肉體表達出人性最根本的慾念,人民貧困、痛苦、吶喊、恐懼,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隨意殘害百姓揮灑人民鮮血,侵略者集權統治,人民渴望自由解放,軍權與人權相互對立排斥,人民成了戰爭下的犧牲品。      戰爭是男人的產物,男女間的肉慾與性愛,陰陽的對立與融合,生命誕生與戰爭死亡,片尾以女性終止男人霸權,充分表達出那個時代裡女性意識抬頭的渴望。      整片大都以黑白灰畫面呈現,似乎象徵著戰爭的殘酷與現實,偶而出現的色彩表現出戰亂時代下人民渴望的出口,充分運用 2D 形變的特性,將線條極度變形抽象化,形成身體或臉孔扭曲、走樣,表現出戰亂時期的驚恐與憤怒,畫面以拼貼、破碎、解構、分離、重組的手法,更具視覺上的衝擊震撼,展現了戰亂中支離破碎的景象,將真實紀錄的影片融合在一起,更具歷史省思。 延伸閱讀: http://tw.myblog.yahoo.com/jw!uSkCd0WLBhjwIG5lo4Kf/article?mid=2403&prev=2417&next=2393&l=a&fid=1

老北京之行

                                                                                                                                             文/Amos     上回的出國老北京之行,雖然這是我第一次出國,是去參獎頒獎典禮而不是觀光性質,但是也多呆了兩天搭地鐵到處去走走逛逛,看到的盡是為了奧運而蓋的建設或活動,大飯店、地鐵等現代化的各種建設,充斥在這個曾經是中國歷史的古都裡。在於他們人民的接觸過程中,發現大陸的人民素養似乎還未提升,由內而外還未跟上城市的進步,從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可以感覺的到。     這趟旅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坐三輪車逛胡同,車伕老伯改變了我們對北京人的印象,我們一路從瞭馬英九當選、兩岸關係、三通,到介紹了胡同的歷史典故,還到鄧小平、毛澤東的故居,他都一一的向我們解說,上了我們中國皇宮史一課,老伯的熱情坦率、北方人的性格,讓我們感覺比起那空蕩蕩的故宮好玩多了,這過程應該就是所謂的體驗的奧妙吧,離開前我們還跟老伯拍了張合照,這會變成我們對北京的一種記憶,不只有北京在辦奧運而已。

2007《 大頭仔的三塊厝》(The Big Head Boy) 35MM

2007《 大頭仔的三塊厝》(The Big Head Boy) 35MM 〈影片簡介〉 夏日炎熱的午後,頑皮的大頭仔為了端午節立蛋祈福的習俗擾亂了原本平靜的雞舍,他闖入雞舍中偷走了母雞的雞蛋。 回到三合院後他使用了各種方法來立蛋,卻都沒有成功,一氣之下將雞蛋一一打破,又偷吃了正在拜拜中的的牲禮,吃的正愉快的時候,天空打起了閃電,烏雲密佈,母雞也為了尋找自己的雞蛋來到了三合院,看到了被打破的雞蛋,母雞勃然大怒,於是母雞與大頭仔開始了一連串的追逐,這個夏日的午後也開始不平靜…… 〈導演簡介〉 蕭弘林(Hung Lin Hsiao) 目前就讀於南台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參與導演監製作品【大頭仔的三塊厝】行政院94年度電影短片輔導金,學生時期作品【我愛娜娜】、【鐵馬宅即便】、【戲】曾多次在影展比賽獲獎展出,08年參與裝置藝術家‧潘大謙個展的影像後製合成,目前正在製作畢業作品【將】,本片曾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七年度敘事短片攝製獎助。 劉勇明(Yong Ming Liu)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學生時期作品【餘戀】、【戲】與【豆油瓶】曾入圍第二十八屆金穗獎〈最佳劇情DV類〉、行政院九十三年度電影獎學金,更在台灣國際動畫影展、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受邀展出,也曾擔任拍攝系網路形象廣告【導出你的夢想‧演出你的未來】、第二屆螺絲起子全國學生創作影展【開幕動畫】製作、畢業展預告片剪輯,更在同年以動畫作品【大頭仔的三塊厝】獲行政院94年度電影短片輔導金補助,本片多次於國內外影展比賽獲獎及展出,05-08年開始參與大型3D動畫影集的專案製作,成立【豆油瓶影像動畫工作室】為主要成員之ㄧ。 〈演職員表〉 ◎動畫製作 製片 蕭弘林 Producer Hung Lin Hsiao 導演 蕭弘林、劉勇明 Director Hung Lin Hsiao、Yong Ming Liu 執行製作 王瑞禪 Executive Producer Jui Chan Wang 美術設計 黃鴻志 Graphics Hung Chih Huang 模型貼圖 賴彥谷、蕭弘林、劉勇明 3D Model Yen Ku Lai、Yong Ming Lin、Hung Lin Hsiao 角色設定 王瑞禪、蕭弘林

2008 村上春樹《東尼瀧谷》觀後感

                                                                                                                                                 文/Amos   《東尼瀧谷》是村上春樹文學改編的電影,導演市川隼嘗試以旁拍橫向移動的鏡位,成就了不一樣的拍攝手法影片風格,長鏡頭沒多餘的台詞,用旁白講述了東尼瀧谷的一生,構圖與旁白創造了一種特別的距離感,就像是東尼瀧谷跟人世間的疏離感,一個從小就孤僻的孩子,到了中年才對一個美麗的女子動心,鏡頭裡的她,每個畫面完美無暇,完美的愛情、完美的妻子到結婚,但妻子卻有個購物狂的心病,東尼瀧谷就在要維持現狀還是打破合諧中,妻子發生事故死亡,一轉眼間一切就成了空殼,家也空了、心也空了,一切又回歸到孤獨,就像是父親瀧谷省三郎反射著東尼瀧谷的一生。     本片雖然劇情平淡沒什麼衝突,也沒有像是主流電影那樣的劇情起承轉合,但它卻也更真實的記錄了東尼瀧谷的一幕幕,刻畫出瀧谷孤一生的過程,使劇情反而極具張力。它不像是一般的電影,只注重在聲光特效,而是在喚醒人類的一種覺醒,看完之後,一種從內心湧上來的沉重感觸,發現有幾的地方跟自己滿相似的,因此會讓自己更能體會思考沉澱。

2008 希區考克《迷魂記》觀後感

文/Amos     《迷魂記》同樣是希區考克的典型懸疑氛圍,全片以幽緩的節奏進行著,一開始帶出男主角因為一個事故患有懼高症,除了是男主角怕高而有暈眩症狀,就以電影片名來講「迷魂」,也讓人有暈眩、旋轉的感覺,當我們沈浸在男女主角的戀愛之中,跟著劇情往下推衍,進入了導演所創造的氛圍裡時,劇情卻也來個大轉彎,一顆心懸在那裡原本期待轉而跟著劇情疑惑、曖昧不明,讓我們感覺越深入進去電影的情結裡,到後頭才發現我們一開始就進入了希區考克鋪成安排的劇情,就是為了一步步的去達到目的。     回顧之前大學時期看過一些希區考克的片子,他的片子大多跟偵察、陰謀與愛情有關, 情節曲折離奇、橋段浪漫懸疑,故事題材就當時年代,其實也十分通俗與大眾化,是主流好萊塢的影片類型,但唯一不同的是希區考克他常會利用獨特的場面調度、劇情安排、分鏡安排,去破除傳統三幕劇的結構,形成慣性、邏輯、形式,創造出新的敘事觀點。那年代的片子節奏似乎有點緩慢,會讓人覺得既冗長又沈悶,會常迷失與探索真相的情境中,不過如果仔細體驗觀察的話,就能察覺感受到希區考克片子裡,那種獨特的節奏與情調,攝人的敘事調度與影像風格。     看完希區考克的片子,再看了《電影思考的年代─希區考克電影藝術的靈光》這篇文章,當中有介紹到他生涯的三個階段,從英國、德國、美國好萊塢,象徵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造形藝術、超現實主義、精神分析等,這些環境背景影響了他的創作,也在他日後的影片中給展現出來,每部片似乎有他挑戰及實驗的東西,不僅造就了希區考克的獨特的地方,也慢慢間接影響了現代的一些當代藝術,就像法國新浪潮、台灣新電影、印象派、達達主義等,也都是如此,所以可以讓自己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事物,多廣收接受不同的知識想法,都是在為創作在累積經驗、蘊釀想法,也多了一種可能性跟創造性。

如何拍電影 : 夏布洛觀點2

                                                                                                                                               文/Amos 場面調度 心得     知道自己要拍些(創作)什麼?是看完這篇獲得最大的重點。以前自己在想劇本,常是一個直覺一個想法,或一個偏好。從未想過分析這題材故事適合拿來表現你的想法,也很少會像先有一個先決條件,再進入主題,這樣做事是很冒險的,雖然看似可以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似乎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這樣卻很有可能迷失了方向而失去焦點,創作的東西不像自己最當初想要的結果。     目前自己也是在想劇本分鏡的階段,這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示,希望自己未來創作,能先等想法理念主題都確定準備好了,才真正進入創作的階段,比較不會不知道怎麼往下創作,因為故事內容、美術設定、表現媒材、敘事觀點等,都是依循著這個去進行的,時時刻刻的叮嚀自己,檢視自己想法可否有走偏原本的意思,這樣才能完全的創造出一部是真實反映由內而外的藝術作品。

如何拍電影 : 夏布洛觀點

                                                                                                                                        文/Amos 兩種電影創作者─閱讀心得     夏布洛觀點將電影創作者分為說故事的人、詩人兩種,身為創作者就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再只是追求形式技術上的東西,而是要多點內心層面上的思考,每一個人對於每一件事物,都有他獨特的觀點及想法,這點是大家所與眾不同的,也是自我看待世界的一種角度、一種感受甚至一種創意,不要浪費了這個自我表白的機會,嘗試用自己的生命去講故事、創造故事,讓人看見自己充滿生命力的表現。       說故事一直是創作者,最需具備的能力,怎麼說好一個故事,創作是給自己的一種訓練方式,在不斷的創作發表過程中,去找尋自我的作品定位,不斷的調整修改,因為自己不再只是學生創作,應該多多思索自我風格建立,不該只是做做創作的心態,是長久的經營發展,多一點挑戰不一樣的嘗試,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