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攻殼機動隊》動畫監督---押井守訪談

《攻殼機動隊》動畫監督---押井守訪談 翻譯/cliffx (1) 電影的數位化現象 對我來說,數位化電影並不只是讓電腦屏幕包辦一切這麼簡單,它應該以一種高低搭配的電影製作理念為基礎。一句話,數位化並不只是畫面層面的概念,它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綜合性的電影製作體系中。 本次製作《攻殼機動隊》也是如此,片中當然有我們所謂的高端技術如CG畫面、數據的直接硬盤存儲加工等步驟,但同樣也經歷了大量低技術含量的作業。動畫原 本就是一種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其過程的核心還是純粹的人力繪製。等拿到手繪的卡件之後,再經過二次、三次加工,然後再用機器進行數字合成,進行進一步加工 後出片,以上就是大致的製片流程了。儘管看起來最後幾道工序挺尖端的,但整體來說其技術含量仍很低。 近幾年,動畫的數位化逐漸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但我個人還是認為,至少從事演出家和導演工作的人士,不該對這項技術抱有過大的幻想。我想從事直接 繪畫工作的人士之所以對數位化技術抱有期待,是因為它能夠大大提高畫卡的製作效率—以前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人就能獨立完成了。因此我完全 能夠理解繪師和動畫員對數位技術的幻想(或者可以說是妄想),但為什麼有一些身為演出家和導演的業內人士也會抱有同樣的幻想呢?我始終百思不得其解。 當數位技術成為一種現象時,作為旁觀者或許能從中看到無限大的可能性。但重要的是將新技術納入自己的戰略視點加以審視,而不是單純地在一邊看著新事物一邊傻笑。電影說到底是一種產業,如果不把經濟原則也加以綜合考慮,是無法順利完成一部作品的。 當下,數位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了電影產業的畫皮。只要高喊一聲「咱這回要用數位技術啦!」就能相對容易地搞到投資,投資方也經常天真地以為只要 「數位化」了這片子就一定能賣座。我自然也利用了這些方面之處——既然大家都抱有這樣的夢想,那我就跟著宣傳的調子來。這也是我動畫製作理論的基礎要素之 一。 本次的作品中,起初我們也製作了一些完全用CG和3D技術繪製的畫面,結果卻因為過於「正確」完全無法用到片中。這些畫面缺乏臨場感和真實感,最後它們不 得不錯過第一次出片,等待我們故意加入一些破壞平衡的要素再說。經過了這樣一番加工和修改,才初步釀造出「數位電影」的實感。說白了,整天在電腦屏幕上搗 鼓是搞不出像樣的作品來的,你必須思考自己...

最初的長篇動畫劇本《將》

(當時還有研究所同學大君幫忙看過,給了一些建議與方向,真是感動~謝囉!) 剛找出2007年底最初寫的68場長篇動畫劇本,當時還有去參加台灣影視創投會的企劃書《將》的長篇版,也是畢業作品《鯉魚‧祭》動畫短片的原作,當時過擴編了很多劇情枝葉。剛又看了一下分場的故事情節,似乎和心裡想寫的概念有些不太一樣了,當時的太過寫實現在則希望能魔幻一點,規劃暑假能空下來繼續將它完成,也預計丟今年9月的優良電影劇本,加油!

茄萣金鑾宮燒王船

這些日子在看一些關於台灣歷史的史料文獻或文學小說的書籍,也跑去看了下茄萣金鑾宮近期舉辦的王醮祭典,再次親自體驗燒王船現場的感動與震撼,讓自己好好的體會生命與享受生活,相信這樣會有更多的創作養分及靈感,需要時間來慢慢地沉澱與轉化,「海神三部曲」大致的題材方向與類型確定,最近就會開始擬定【阿墨斯】電影的企劃案,期待動畫能慢慢化作實現的時刻,繼續加油!!

水仙宮

今天下午跑去海安路、神農街走走,繞了整個五條港的文化園區,去找大學時曾看過在一個菜市場內的廟,一直覺得水仙宮這附近很有味道,感覺可以編織發展成一個故事。

台南的綠豆湯

下午和小展去台南文學館聽劉克襄的演講,分享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台南的綠豆湯」,獲得很多新的想法與啟發,平常應多去注意一些別人沒看到的小事情!

純粹

我們所追求的,是「純粹而高品質的動畫,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畫人們生命中喜悅與悲傷的動畫。」 ─1974宮崎駿和高畑勳